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非遺研究中心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目前擁有3個較高級別的研究機構: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項目——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中心、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項目——生態審美與民族文藝學研究基地。此外,文學院還設立了4個研究所:生態美學研究所、嶺南民族文學研究所、壯侗語言文化研究所、廣西古籍研究所。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簡介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廣西高校重點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核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與廣西民族大學合作共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與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
院承建的學術機構。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擁有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隊伍;主辦有《民族藝術》、《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雜志,已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相關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合作建立了“劉三姐歌謠文化”、“壯劇藝術保護”等一批特色文化考察研究基地,形成了上、中、下相互聯動的工作網絡;應邀主持“京族哈節”、“壯族歌圩”等項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得成功;主辦了 “壯劇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學術會議。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研究與保護對策”、“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和“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研究”四個研究方向,采用“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運行機制,結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等工作,通過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保存、傳播、保護和利用等領域的研究,突出民族性與國際性,努力開創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新空間、新途徑和新思路,培養一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研究者,造就若干在全國知名的學術骨干和領軍人物,推進相關學科建設,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開展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推動民族地區文化和社會發展,促進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
